

蜜棗
宣城人俗話說得好:“水東棗子,水陽嫂子”。意思是棗子個個都是青翠欲滴、皮薄甜脆,令人爽口喜愛。而水陽嫂子她們都是紅撲撲,白皙皙,清秀秀,有說不出的綽約風姿和特有的妖媚,令人十分羨慕。
水東蜜棗是當地特產,當你步入此地,只見棗樹果林漫山遍野,郁郁蔥蔥,在端午前花香四溢,令人心曠神怡,至立秋后,期間掛滿了橢圓形青翠欲滴的棗子。相傳早在三百年前的清代乾隆年間,園德禪師游至麻姑山(大山頭)處,令弟子本榮、廣興、廣進下山購生產工具和食鹽,見棗落地隨手拾起,無袋用帽裝回,禪師見了開口笑曰:“妙哉!”經過試驗用蜂蜜煮制,逐漸成了蜜棗,也是名稱的由來。其制棗用具同佛教器具相吻合。如盛棗的托盤、漿盆、漿桶等,稱和尚帽子等名稱。
由于這里獨特的土壤和氣候條件,水東青棗以“個大核小,皮薄,肉厚,脆甜特點”而聞名。
每年處暑前后,棗農將泛白成熟的青棗采下,經過揀選、切割、淘洗、糖煮、養漿、稀烘、擠捏、老烘、分揀、包裝等十幾道工序精制成蜜棗,具有色澤金黃、紋細如絲、晶瑩見核、肉質松軟等特色,故又名“金絲琥珀棗”,還有特制無核“天香棗”,每斤只有20個。
水東蜜棗,歷史上曾為貢品,聞名古今,享譽中外。原來的包裝是50斤一箱,木箱內是箬葉鋪墊,箱外用竹篾制筐簍?,F時的包裝已成單個的了。近年來,為適應現代消費需求,又推出低糖、無核、補芯等保健休閑棗產品?,F切割環節基本使用機械生產,故集中在幾家制棗專業戶生產。它的生產過程,已被“宣城記憶”欄目載錄。